专家观点 | 专访王石:碳中和经济时代已来,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大有可为

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剧,今年联合国大会期间,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·古特雷斯再次发出紧急呼吁,敦促全球加速应对气候危机。

 

根据《巴黎协定》,各国同意将长期全球温度变化保持在远低于高出工业化前水平2℃,并努力实现到本世纪末将其限制在1.5℃。然而,世界气象组织等多家机构发布的联合报告指出,世界已经严重偏离实现气候目标的轨道。

 

在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的背景下,中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,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导者。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公布,中国绿色转型加速推进,中国企业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无疑将愈加重要。

 

9月下旬,在与联合国大会同期举行的纽约气候周中,长期致力于推动气候议题的万科集团及深石集团创始人、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,带领一个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出现在多个活动场合,与全球同行就可持续发展、绿色技术创新、国际合作展开了深入交流。

 

王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表示,中美两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对全球气候行动至关重要。尽管当前双边关系面临挑战,但气候合作依然是双方的最大公约数。王石认为,中国企业不仅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,还具备通过国际合作开拓市场的潜力。他还提醒,在碳中和经济时代,传统产业必须加速绿色转型,否则将面临市场淘汰风险。

 

21世纪: 此次带领中国企业家前往考察纽约气候周的初衷是什么?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机来到纽约?

 

王石:从2009年参加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(COP15) 开始,我几乎每年都参加气候大会的活动。今年的COP29将在阿塞拜疆的巴库举行。纽约气候周与联合国大会基本同期举行,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,但我真正组织中国企业代表团前来还是第一次。主要有几个重要的考量因素,首先,实现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1.5摄氏度左右的目标变得越来越紧迫。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,在气候问题上进行合作至关重要。尽管目前中美关系面临挑战,但在气候问题上双方可以找到共识,是双方合作的最大公约数。所以,我们不仅希望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,也希望借助纽约气候周这样的机会,与更多国际企业、智库和民间组织展开交流和合作。

 

从参加下来的整体感受来看,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。联合国气候大会更多是官方代表团唱主角,企业、非政府组织(NGO)等团体主要是在边会,并不是主角,而在纽约气候周,企业、NGO组织更有活力。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,聚集了众多金融机构、跨国企业。国际上有影响力的NGO组织在这里也很活跃。因此,在这里进行此类交流活动效率非常高。现在绿色经济、碳中和经济不再像过去只是ESG,只是社会责任了,更多的是要行动,要从经济角度看,金融一定会扮演重要的角色。而华尔街有高盛、摩根这样的投资银行,有洛克菲勒、保尔森基金会这样的组织。另外,纽约也是国际财经媒体集中的地方。在与彭博的交流中,我们发现,他们分析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,采购的是代表团成员之一储能领跑者联盟的信息服务。这种情景交融的交流在其他场合是很难遇到。

 

21世纪: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是全球共识。今年联合国大会期间,我们专访了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塞尔温·哈特,他认为,中国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导者,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,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关键的领导作用。您认为,中国新能源领域崛起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?有观点认为,中国绿色产业崛起受益于大量的政府补贴,您怎么看?

 

王石: 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市场方面已经走在前列,特别是在光伏、风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。虽然有观点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成就简单归因于“政府补贴”,但实际上,除了政策之外,技术革新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是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。另外,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来背后,还有一个重要的支撑因素,那就是来自欧盟等市场的订单,这是实在的市场支撑,像德国、英国、丹麦等北欧国家的订单都形成一定支撑。因此不能简单说是中国政府补贴带起来的,有政策支持但也有大规模市场应用,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。现在,经过多年来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化推广,中国的风能、光伏发电产业已过了补贴阶段,因为它们的制造成本,每千瓦时发电成本,已经和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差不多,甚至还更低一些。

 

21世纪:此次考察交流行程相当紧凑,你们也与众多不同的机构进行了深度交流,各方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最感兴趣的领域是什么?

 

王石:我们基本没有和官方打交道,主要是和企业、智库、高校、基金等方面进行交流。今年纽约气候周的关键词是“It's Time”, 是时候了。所谓 “是时候”,有两层含义,一是已经刻不容缓,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。另一层面是,已经万事俱备,各方面条件都是时候了。比如说,刚才谈到,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领跑,因为中国的技术革新和市场推广,生产成本已经到了完全可以大规模推广的程度。这次带着中国企业代表团过来,就是寻求如何展开国际合作,如何共同建立市场,往前推进的。

 

但可以感觉得到,外界对于中国发生的变化,在信息层面明显跟不上。他们不了解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,所以才出现刚才你说的这种情况,所谓补贴、产能过剩,到国外倾销等等,实际上并不是这样。中国市场变化之快,应用层面之深,西方不了解。尤其是疫情之后,很多企业、组织已经几年没到中国,因为不了解导致认知局限性,信息不对称非常明显。

 

同样的,国内对这边的发展情况了解吗?也不是很了解。比如说美国各个州,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、纽约州,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、补贴和引导力度要比在国内时了解到的大得多。从某种角度来讲,在美国推进绿色环保产品和投资,是有非常好的机会。

 

21世纪: 此次代表团不少企业本身就是新兴产业的,那对于传统产业而言,进行绿色转型意味着加大投入,而这些成本可能很难迅速转变成企业效益,从而会导致他们在转型上有所犹豫,您认为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?

 

王石: 实际上中国2020年公布“双碳”目标(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)之后,我个人认为,碳中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。如果说2020年之前,面对经济如何转型,传统产业还比较被动,要考虑转型成本,没有转型动力,那么2020年之后这个局面已经彻底扭转,再这样看问题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。我就是传统产业出身,我现在的转型就是传统产业的转型。

 

房地产行业是再传统不过的行业,举个例子,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和钢筋是碳排放量很大的材料。随着碳中和经济时代到来,对房地产开发的要求和过去将会完全不一样。如果说过去搞绿色低碳,更多的是企业社会责任,是ESG,之后就不仅仅是社会责任的问题了。未来的产品必须符合碳中和标准,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。再比如,木材因为其可以固碳的特性,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领域。不过,中国本身森林资源有限,许多木材都要靠进口。因此,并不是说要你转行去搞新兴产业,传统产业还是传统产业,但需要符合相关标准。做混凝土块的时候可以结合新技术新办法把碳排放中和掉,成为一个碳中和的产品。

 

21世纪:对于中国企业来讲,这应该是很好的投资机会?

 

王石:他们不仅对买入中国新能源产品感兴趣,而且希望在未来规划当中,将科研、制造整个系列新产品的供应链、生产链,通过技术合作实现本地化的生产。这当然为企业在中东市场的投资和合作提供了机会。

 

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,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一些局限性,尤其是涉及把资本投到海外,把产品投到海外市场,中国企业面临三个不熟悉或者说是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
 

第一,是不熟悉怎么和海外媒体打交道。第二,是不知道如何和NGO组织打交道。联合国气候大会也好,纽约气候周也好,国际NGO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第三,是不知道如何与利益相关的当地社区,尤其是少数族裔、弱势群体打交道。这三个方面是未来中国走出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。

浏览量:0
创建时间:2024年10月10日 11:36